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日本侵略軍在沈陽城內設置關卡。
  《參考消息》記者徐揚9月19日報道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3周年。中國多位專家學者受訪時表示,在日本政府不斷右傾化的今天,重溫“九一八”諸多歷史教訓仍然值得思考,可汲取智慧和警示。
  日本在近現代挑起侵華戰爭處心積慮蓄謀已久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井曉光說,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是處心積慮、蓄謀已久,也是野心慢慢積累不斷擴大的結果。從歷史上看,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有計劃、有步驟,最終演變成為一種“國策”。
  1894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一度霸占遼東半島;通過1904年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勝利,其勢力加速在東北擴張,形成了“國中之國”。1927年“田中奏摺”則充分暴露了日本以東北為基礎侵略中國和世界的野心;1928年,日本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成為“九一八事變”的預演。
  執行不抵抗政策,敵寡我眾卻幾乎不戰而退,釀成奇恥大辱
  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邢安臣說,日本關東軍看透了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才敢於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事變爆發後的幾個小時里,東北軍層層請示,沒人敢擔當敢負責出兵迎敵,即使避戰都沒有應急預案。
  史料記載,駐扎在北大營的將官多次電話請示參謀長榮臻,均被告不允許抵抗,導致東北軍死傷無數,潰不成軍。而日軍僅付出了幾十人傷亡的代價就占領了張氏父子經營幾十年的北大營。
  怕打就會挨打,避戰怕打,卻被痛打喪家辱國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說,事變爆發前,日本先後製造了“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為武裝襲擊尋找藉口。對此,國民政府出於“攘外必先安內”的思維,不願與日軍正面衝突。
  中國抗戰大後方協同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認為,和平不是靠委曲求全換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無原則的妥協求和平則和平無。在處理“九一八事變”過程中,由於缺乏必勝勇氣、缺乏應急軍事準備,“怕”字當頭,戰爭未發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日軍進入錦州。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日軍利用鐵路向長春運兵。
  不落後也會挨打,軍事力量不是戰爭勝負結果的唯一決定因素
  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胡玉海認為,“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中國力量並非不堪一擊,甚至還有一定優勢,但依然一敗塗地,教訓慘痛而深刻。
  事變當天,進擊北大營的日軍兵力約800人,而北大營駐軍卻有近7000人。此外,東北軍還擁有龐大的空軍部隊,有數十架戰機,沒有一架起飛就全部被日軍劫掠成為轟炸中國的武器。
  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掌握,寄希望於他國是一廂情願 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聯“主張正義”。國聯經過一年調查才拿出日本侵略的結論報告,但列強奉行綏靖政策,並未強力干預。日本僅以退出國聯的代價就將中國的外交努力化為烏有。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認為,“九一八事變”後的教訓告訴我們,自尊必須自立與自強。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唯有自身強大,才能維護和平免受欺凌。
  麻痹大意情緒蔓延,錯判形勢鑄成大錯
  遼寧社會科學院東北淪陷史研究室主任張潔說,“九一八事變”爆發距離甲午戰爭僅30多年。在此期間,日本拋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搶占山東半島,製造濟南慘案,甚至炸死了張作霖,兩國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但國民政府竟然認為日本不會妄開戰端,希望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史料表明,在事變前一年中,日本在東北軍事演習近百次,也未能引起國民政府和東北軍的足夠重視。他們錯誤地估計了日本國內政局和國際形勢,不相信日本會發動大的戰爭。
  三軍未動,情報先行,日本為侵占東北搜集情報長達幾十年
  遼寧省檔案館館長趙煥林說,在事變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置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派出了精通漢語的專業情報人員,到東北各地調查礦脈、河流、山川、人口和道路情況,為發動戰爭和日後殖民統治做好了充分準備。
  1906年成立的滿鐵實際是日本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工具,且承擔著為日軍侵略行為搜集情報的特務職能,他們對東北的掌握細如髮絲,在事變前後承擔了總後勤的工作。與此相比,無論是張學良還是蔣介石都沒有制定長遠的、持久的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也沒有看到蘊藏在人民之中的巨大力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九一八事變”後進入沈陽的日本侵略軍。
  【延伸閱讀】
  回望歷史 珍視和平——中國高規格紀念“九一八事變”
  2014-09-18 20:04:10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任沁沁徐揚李雲路)“九一八”:一個被中國人視為“國恥”的日子,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由此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83年後的這一天,9時18分,“九一八事變”發生地沈陽,隨著14聲警世鐘鳴響,沈陽等地拉響防空警報,火車、輪船汽笛齊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出席紀念儀式併發表講話。他說,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就是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這是首次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的“九一八事變”紀念活動,也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建館以來,沈陽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次紀念儀式。
  沉悶而有力的14響鐘聲,代表中國人民抗戰14年,警示世人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儀式背景是一座彈孔纍纍的台歷石碑,殘破軀體將時間永遠定格在日軍鐵蹄踐踏中國東北的日子。殘歷碑廣場南側“警世鐘”上,“勿忘國恥”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18日當天,吉林長春、內蒙古12個盟市及所有旗縣、新疆17個城市、四川成都、陝西西安等地也拉響防空警報,舉行紀念儀式。
  83年前的“九一八”之夜,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燃起戰爭之火。戰火在隨後14年中蔓延至太平洋,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五分之四人口,1.9億人因戰火而傷亡。
  不抵抗政策讓沈陽在“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即被日本人占領。曾經的歷史創痛令這座城市承受了太多沉重與屈辱,每年的撞鐘鳴警儀式在沈陽人看來格外莊重。
  沈陽市9條道路18條街巷車輛停駛鳴笛三分鐘;聽到鐘聲和警報聲的市民,停下腳步,佇立沉思。
  “居安思危方能長治久安,忘記歷史就會重蹈覆轍。”89歲的抗戰老戰士梁寶金說,那段戰火連天的歲月,時刻在提醒我們,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憑藉執政之機複活軍國主義,公然美化歷史、否認暴行,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向下一代灌輸錯誤史觀,妄圖顛覆戰後國際秩序。
  這些大開歷史倒車的倒行逆施,抹殺人類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與人類正義相悖,也是對曾經遭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感情的嚴重傷害。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伯江指出,日本挑戰戰後國際秩序,若國際社會不加以制止而聽之任之,若一些國家為了私利繼續幕後慫恿,必然破壞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
  據遼寧省檔案館館長趙煥林介紹,在事變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置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派出了精通漢語的專業情報人員,到東北各地調查礦脈、河流、山川、人口和道路情況。在事變前一年中,日本在東北軍事演習近百次,也未能引起當時國民政府和東北軍的足夠重視。
  “紀念‘九一八’,不是為了延續仇恨,沉浸於歷史悲情中,而是為了銘記歷史,珍視和平;居安思危,吾輩自強。”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高洪說。
  擔任撞鐘手的沈陽鼓風機集團的勞模徐強感到胸口發熱,“撞鐘鳴警令人記憶深刻,勿忘國恥不是一句口號,更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強國行動。”徐強說。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認為,“九一八事變”後的教訓告訴我們,自尊必須自立與自強。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唯有自身強大,才能維護和平免受欺凌。
  在中國知名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勿忘九一八”的話題被近億次網民關註。
  “紀念戰爭是為了呼喚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和平需要力量和勇氣,只有具備了強大實力和堅定意志,才有可能把和平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網友“天道酬勤”說。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明年則是中國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距離甲午戰爭僅30多年。
  在這個被國人視為“國恥”的日子里,中國如此高規格、大規模地舉行紀念活動,是想向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發出“勿忘歷史,珍愛和平”的昭告,讓“和平”這一最大“公約數”成為捍衛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偉大力量。(參與採寫記者:霍小光、孫仁斌)
  【延伸閱讀】
  特寫:鐘聲在歷史中迴蕩——沈陽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側記
  2014-09-18 17:37:16
  新華網沈陽9月18日電(記者孫仁斌、徐揚)殘歷碑靜默無言,警世鐘振聾發聵。18日上午,上千名抗日老戰士、武警官兵、機關幹部、學生代表齊聚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在這裡參加撞鐘鳴警儀式。
  作為二戰序幕、抗戰起點,“九一八”成為中國人心中無法撫平的一道傷疤。每年9月18日,沈陽各界代表和群眾都會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撞鐘鳴警的紀念活動。
  碧空如洗,9月的沈陽秋意漸濃。儀式9時開始,近千名各界代表一早就來到殘歷碑廣場,穿著統一的服裝,隊列整齊,神情肅穆。
  “在課堂上聽老師們講過‘九一八’的歷史,但到現場來參加儀式,感覺還是不一樣,很莊嚴。”沈陽市上園一教育集團六年級四班學生黃欣雨說。
  黃欣雨的班主任李繼忠告訴記者,早晨7點多,他就帶著班裡30多名學生從學校出發,前來參加紀念儀式。“現場來參加這個活動,為的是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觸那段歷史,那是整個國家的災難。”
  9時許,儀式開始。軍樂隊奏響國歌,全場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歌聲在廣場上迴蕩,89歲的抗日老戰士梁寶金熱淚盈眶:“現場的氣氛讓我回憶起戰場上的情景,今天的和平環境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珍惜。任何敢於挑釁中國的行為,我們也決不答應!”
  同樣擔任撞鐘手的沈陽鼓風機集團勞模徐強說,撞鐘鳴警令人記憶深刻,讓人感到胸口發熱。“‘勿忘國恥’不是一句口號,要化成大家共同的努力,這次活動會成為一生的記憶。”
  當警報聲從沈陽全城四面八方漸次響起,當鐘槌撞擊警世鐘的鐘聲隆隆傳來,現場的每一個人佇立沉思,行人和車輛也自發停了下來,汽車司機鳴響汽笛。
  與此同時,遼寧省其他13個城市也同時拉響防空警報。全省的火車、輪船也在同一時間鳴響汽笛,共同紀念那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延伸閱讀】
  重慶大轟炸遇難者家屬紀念“九一八”83周年
  2014-09-18 15:38:11
  中新社重慶9月18日電 (唐楓)九月的重慶漸入秋季,陰雨不斷,18日是“九一八”事變83周年紀念日。20餘位重慶大轟炸幸存者及家屬來到重慶大轟炸“六·五”隧道慘案紀念館前,為在抗戰中遇難的同胞默哀。
  上午10時,20餘位八旬老人收起雨傘,冒著大雨在重慶大轟炸紀念館門前高喊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口號,紀念在重慶大轟炸里遇難的同胞,呼籲不忘國恥、銘記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揭開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國民政府戰時首都重慶進行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5年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00多次,出動9000多架次飛機,投彈17000餘枚,造成人員傷亡2.5萬餘人,史稱“重慶大轟炸”。
  “我永遠都會記得1939年5月3日這天。”79歲的王西福在那一天同時失去雙親。“那一天日本派了37駕飛機對重慶市區進行轟炸。我跟父母躲在簡家台的木料廠里,也就是現在的黃花園大橋橋頭附近。”王西福回憶道,當年一家三口聽到警報聲後躲在堆放的木料下。
  “我聽到一聲巨響,一顆炸彈落在了離我們躲避處不到15公尺的地方,一瞬間幾噸重的木料轟然倒塌,我父母當場被炸死,母親肚子里還懷著即將出生的孩子。”王西福說到這已經兩眼含淚:“我就看著母親躺在一灘血水裡。我因為還小,在兩塊木料的夾縫中活了下來。”
  失去雙親的王西福從此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夏天睡在國泰電影院的大廳里、冬天睡在垃圾桶里。“擦皮鞋、給老四川飯店的客人打扇、推黃包車,還有好多雜活我都乾過,那時候我只有八九歲。”王西福說,解放後他遠赴西藏當起修鐵路的工人,生活才得以好轉。1973年,他回到家鄉重慶。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紀念活動在大家齊唱《松花江上》的歌聲中結束。(完)
  【延伸閱讀】
  不忘九一八 香港市民和團體示威促日本賠償道歉
  2014-09-18 15:25:14
  中新社香港9月18日電 (記者 李焯龍) “毋忘九一八”之聲18日在香港中環鬧市響起,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市民、民間團體發起游行示威,前往日本駐港總領事館,要求日本政府正視侵華史實,賠償道歉,放棄走軍國主義之路。
  83年前,日本關東軍入侵中國東北,炸毀沈陽柳條湖畔的南滿鐵路路軌,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華長達14年的侵略;香港也曾被日軍占領,多年來,香港市民沒有忘記這段慘痛的歷史,每年都發起游行示威。
  當天上午,一批市民和教育界團體手持“毋忘九一八”、“毋忘釣魚島”、“沉痛哀悼抗日戰爭死難同胞”等橫幅標語,高喊“打倒日本軍國主義”、“毋忘日本侵華史實”,來到日本駐港總領事館附近默哀,幷焚燒日本軍旗。
  參加這場示威的市民憤怒地說,近年不少確實的證據顯示,當時日軍不但魚肉中國同胞,掠奪土地和財物,更慘無人道地把活生生的人,充作生化武器試驗品;他們嚴正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國人民謝罪賠償。
  隨後,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等也游行到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強調“毋忘國恥”。
  工聯會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舉措,暴露復辟軍國主義的圖謀。
  民建聯促請日本政府停止挑釁,尊重中國主權,拆除釣魚島上所有侵犯中國主權的設施及標誌,公開承認釣魚島為中國領土。
  除了游行示威之外,有網民自發在中環街頭擺放展板,介紹日軍迫害良家婦女當慰安婦的惡行;在九龍區,也有團體舉行歷史圖片展,提醒繁忙的香港市民“毋忘九一八”。(完)  (原標題:獨家:痛定思痛 專家學者反思“九一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86vrgl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